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近海致灾水母监测调查与生物量评估的技术要求、方法和程序。本文件适用于近海区域致灾水母的监测、调查及生物量评估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Investigation and Biomass Assessment of Harmful Jellyfish in Nearshore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4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T 3368—2021《近海致灾水母监测调查与生物量评估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近海区域水母灾害监测、调查及生物量评估的技术标准。该标准在辽宁省地方标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有效应对水母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监测调查范围与频率
标准明确指出,监测调查应覆盖可能受到水母灾害影响的所有近海区域。具体而言,这些区域包括但不限于水母频繁出现的海域、港口航道、养殖区以及旅游热点区域。监测频率要求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常规监测,并在夏季和秋季增加频次至每两周一次,因为这两个季节是水母爆发的高发期。
数据采集方法
在数据采集方面,标准强调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如船只拖网法、浮标自动观测系统等。其中,船只拖网法适用于较大面积的水母种群密度估算;而浮标自动观测系统则能实时记录水温、盐度等环境参数,这对于分析水母生长繁殖条件至关重要。此外,还鼓励使用无人机航拍辅助定位大规模聚集区域。
生物量评估模型
关于生物量评估,标准推荐了一种基于个体平均重量与数量结合的计算公式。首先需要通过现场取样确定不同种类水母的平均个体重量,然后结合长时间序列内的计数结果得出总生物量。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估过程中必须考虑季节性变化因素,例如冬季由于低温导致大部分水母死亡或休眠状态下的个体数量减少等情况。
应急响应机制
针对突发性大规模水母灾害事件,标准提出了分级预警制度。当发现某片海域内水母密度超过安全阈值时,应立即启动一级响应程序,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紧急处理。同时,还要求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信息共享及时准确,并能够迅速调动资源实施救援行动。
培训与宣传
最后,为了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标准特别强调了定期开展培训活动的重要性。内容涵盖水母生物学特性、危害识别技巧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等方面。并通过媒体渠道广泛传播相关知识,增强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
以上是对DB21/T 3368—2021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有助于理解并正确应用该技术规程,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