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麦茬机插粳稻栽培的术语和定义、种植准备、育秧技术、大田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麦茬机插粳稻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ransplanting Japonica Rice under Wheat Stubble by Machin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01/T 204—2020《麦茬机插粳稻栽培技术规程》是合肥市地方标准,规定了在小麦收获后利用机械直接种植粳稻的技术要求。以下为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及详细解读:
一、品种选择
【标准原文】应选用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粳稻品种。
【解读】此条款强调了品种适应性的重要性。选择品种时需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以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确保品种能良好适应并发挥其优良特性。
二、育秧方式
【标准原文】采用毯状苗育秧技术,秧龄控制在20-25天之间。
【解读】毯状苗具有根系发达、移栽后返青快的特点。适宜的秧龄有助于提高幼苗素质和成活率,避免过早或过晚移栽对产量造成不利影响。
三、整地质量
【标准原文】耕翻深度达到15-20厘米,田面平整无积水。
【解读】良好的耕作层能够促进根系发育,防止渍害。田面平整有利于均匀播种,减少漏播或重播现象,从而保证全苗。
四、施肥管理
【标准原文】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适量化肥;分蘖肥占总施肥量的40%-50%。
【解读】合理施肥是实现高产的关键环节之一。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供全面营养;分蘖期追肥则能有效促进分蘖成穗,提高有效穗数。
五、水分调控
【标准原文】移栽后保持浅水层促返青,分蘖盛期逐渐加深水位至8-10厘米。
【解读】水分管理直接影响到水稻生长发育。适当的水分供应既能满足植株生理需求,又能抑制杂草生长,同时还能调节田间小气候,减轻高温热害的影响。
六、病虫害防治
【标准原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使用生物农药。
【解读】病虫害防控是保障稳产增收的重要措施。通过加强田间监测预警,及时采取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控手段,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还能保护生态环境。
七、收获时机
【标准原文】当90%以上的稻谷籽粒变黄且含水量降至14%左右时即可收获。
【解读】适时收获不仅关系到稻谷品质的好坏,还影响后续储藏加工的效果。过早收获会导致产量下降,而延迟收获则可能遭遇自然灾害或者品质劣化的问题。因此,准确把握收获时间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