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淡水水产养殖尾水的生态处理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Treatment of Aquaculture Wastewat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01/T 203—2020《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规范》是合肥市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水产养殖尾水的生态处理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范围与适用对象
本标准适用于合肥市行政区域内采用池塘、工厂化等设施养殖模式的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处理。这意味着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在合肥市范围内使用特定养殖方式产生的尾水处理,确保这些尾水能够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
处理工艺要求
标准指出,尾水处理应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综合处理。其中,生物处理法如植物净化、微生物降解等被特别强调。这表明,在实际操作中,应优先考虑利用自然界的自我净化能力来处理尾水,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尾水排放标准
对于处理后的尾水排放,标准设定了具体限值。例如,悬浮物浓度不得超过50mg/L,化学需氧量(COD)不得超过80mg/L等。这些具体的数值限制是为了确保尾水排放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保护水资源的安全。
监测与管理
标准还规定了定期监测尾水处理效果的重要性,并建议建立完善的记录系统。通过持续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调整,从而保证整个处理系统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培训与教育
为了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标准鼓励开展专业培训活动。只有当从业人员掌握了正确的处理技术和知识后,才能更好地执行标准中的各项规定,有效实施尾水生态处理措施。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规范》不仅提供了详细的处理流程和技术指南,同时也强调了环境保护意识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遵循这一标准,不仅可以改善水质状况,还能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