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病理学诊断的操作流程、技术要求及结果判定规范。 本文件适用于医疗机构开展甲状腺结节的粗针穿刺活检及相关病理诊断工作。
Title:Specification for ultrasound-guided core needle biopsy in thyroid nodule pathology diagnosis
中国标准分类号:C700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55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标准的更新往往反映了行业对诊断准确性和操作规范性的更高要求。TCITS 232-2025《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病理学诊断规范》作为我国在该领域的重要技术标准,相较于前一版(如TCITS 232-2018),在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关于“粗针穿刺活检标本的取材与固定方法”的修订。
一、新旧版本对比:取材与固定方法的差异
在2018版标准中,对于粗针穿刺活检标本的处理方式较为笼统,仅提出“应尽快固定”和“使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但未明确说明固定时间、温度控制及是否需要分段固定等细节。这种模糊表述导致不同医疗机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大差异,可能影响最终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而2025版标准则对此进行了细化和强化,明确规定了以下几点:
1. 标本应立即固定,避免组织自溶;
2. 固定液为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并强调其pH值应在7.2~7.4之间;
3. 固定时间不少于6小时,不超过48小时,以确保组织结构稳定;
4. 若标本较长或组织较多,应分段固定,防止因固定不均导致的组织变形或坏死;
5. 固定后应尽快送检,避免长时间存放影响细胞形态。
这一变化不仅是对操作流程的规范化,更是对病理诊断质量的保障。
二、新标准的应用意义
# 1. 提高诊断准确性
标本的固定质量直接影响病理切片的清晰度和细胞形态的保留程度。如果固定不当,可能导致细胞核皱缩、胞浆溶解,甚至出现假阴性结果。通过明确固定时间、温度和分段固定的要求,新标准有助于减少这类问题的发生,提高诊断的可靠性。
# 2. 统一操作标准,减少人为误差
此前由于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不同医院或技术人员在处理标本时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有的机构可能为了节省时间而缩短固定时间,或者忽略分段固定,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的病理判断。新标准的出台,有助于推动全国范围内操作流程的标准化,降低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误诊风险。
# 3. 促进多中心研究与数据共享
随着标准的统一,各医疗机构在进行临床研究或数据统计时,可以基于相同的操作规范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提升科研数据的可比性和可信度。这对于推动甲状腺疾病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尽管新标准在理论上具有显著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培训与宣贯:医疗机构需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新标准的培训,确保每位操作人员都能准确理解和执行新的操作流程。
2. 设备与试剂管理:必须确保使用的固定液符合标准要求,且pH值稳定;同时,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标本存储条件。
3. 质量控制机制:建议建立完善的质控体系,定期检查标本处理过程是否符合新标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结语
TCITS 232-2025在“粗针穿刺活检标本的取材与固定方法”上的修订,体现了我国在甲状腺疾病诊断领域对精细化、标准化操作的高度重视。这一改变不仅提升了病理诊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未来,随着标准的进一步落实和推广,预计将显著改善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诊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