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监测的技术要求,包括监测方法、调查内容、数据记录与分析以及预警发布。本文件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of Potato Late Bligh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372-2020《马铃薯晚疫病监测技术规范》是江西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工作,减少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界定了“马铃薯晚疫病”、“监测点”等专业术语。例如,“马铃薯晚疫病”是指由致病疫霉引起的马铃薯叶片、茎秆及块茎发病的一种严重病害。这些定义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统一的标准,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的操作失误。
二、监测点设置
标准规定了监测点应选择在马铃薯种植面积较大且连片分布的区域,并要求每个县至少设立一个监测点。此外,还强调了监测点需远离工业污染源和交通要道,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这样的设置能够全面反映区域内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三、监测方法
标准推荐采用田间调查法与气象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田间调查法包括定期检查植株生长状况,记录发病部位、病斑大小等信息;而气象数据分析则通过收集温度、湿度等数据来预测病害发生的风险等级。这种方法既考虑到了实际情况又兼顾了科学性,有助于提高监测效率。
四、预警分级
根据病情发展程度将预警分为三个级别:轻度(Ⅰ级)、中度(Ⅱ级)和重度(Ⅲ级)。当监测结果显示连续三天的日平均气温超过18℃且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时,即达到Ⅰ级预警条件;若上述条件持续五天,则升级至Ⅱ级预警;如果病情进一步恶化,则触发Ⅲ级预警。这种分级预警机制便于及时采取相应级别的防控措施,降低损失。
五、防控建议
对于不同级别的预警,标准给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比如,在Ⅰ级预警下可以加强田间管理,如清除病残体、合理灌溉等;到了Ⅱ级预警阶段,则需要开始喷洒保护剂,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Ⅲ级预警,就必须立即使用内吸性杀菌剂进行全面防治。这些具体的指导措施可以帮助农户有效应对各种程度的晚疫病威胁。
六、档案管理
最后,标准还特别强调要做好监测过程中的资料归档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原始记录表、图片资料以及最终形成的分析报告等。这不仅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总之,《马铃薯晚疫病监测技术规范》从多个方面规范了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流程和技术要求,对于保障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