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制种田选择与隔离、亲本质量要求、播种与秧田管理、大田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去杂去劣、收获与贮藏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
Title:Rice Production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Indica \"Three-line\" Hybrid Rice See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355-2020《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规定了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亲本繁殖、原种生产、大田制种、父母本行比与播种期安排、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等内容。以下选取其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明确了“三系”杂交水稻的定义,即由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组成的杂交稻组合。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基础框架,确保了行业内对术语的一致理解。
二、亲本繁殖
亲本繁殖是种子生产的基础环节。标准要求选择适宜的繁殖基地,通常应具备良好的灌溉条件和无检疫性病虫害的历史记录。繁殖过程中需注意隔离措施,防止外来花粉污染。此外,还应定期检测亲本的纯度和活力,以保证种子质量。
三、原种生产
原种生产是提高种子纯度的关键步骤。标准指出,原种生产田块的选择应远离其他水稻种植区至少300米以上,并且四周需设置防风林带或隔离网。在播种前应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株行距进行种植,以利于通风透光。
四、大田制种
大田制种阶段需要特别关注母本的抽穗扬花期与父本的花期相遇情况。标准建议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来调节花期,确保两者能够同步开花授粉。同时,在田间管理上要注重肥水调控,避免因营养过剩导致植株徒长影响结实率。
五、父母本行比与播种期安排
合理的父母本行比可以有效提升产量。根据标准推荐的比例,一般情况下母本行数与父本行数之比为4:1至6:1较为理想。至于播种时间,则需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及品种特性灵活调整,通常早稻制种宜早播,晚稻制种则适当推迟。
六、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贯穿整个生产周期。标准强调了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提倡采用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式。另外,在水分管理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灌浆期保持浅湿交替灌溉模式有助于促进籽粒饱满。
七、收获与贮藏
当95%以上的谷粒呈现黄色时即可开始收割。收获后应及时晾晒至安全含水量(≤13%),然后入库保存。仓库内温度控制在25℃以下,相对湿度不超过70%,并且定期检查是否有霉变现象发生。
以上是对该标准中部分重要内容的深入剖析,希望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