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江西省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崩岗治理的技术要求、措施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小流域范围内崩岗的治理及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Soil Erosion in Small Watersheds Part 3: Collapse Gully Control
中国标准分类号:B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8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344.3-2020《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第3部分:崩岗治理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崩岗治理的技术标准,为有效防治崩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条文出发,对其核心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一、崩岗分类与分级
标准中明确指出,根据崩岗的形态特征和危害程度,将其分为冲沟型、槽谷型、凹地型三种类型,并进一步细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更精准地识别不同类型的崩岗特点及潜在风险,从而制定针对性强的治理措施。例如,对于轻度崩岗,主要采取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手段;而对于重度崩岗,则需要结合工程措施如削坡减载、修建挡土墙等来稳固坡面。
二、治理原则
标准强调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要求在崩岗治理过程中注重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相结合,既要保护现有生态环境,又要积极改善受损区域。此外还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即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特性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技术方案。比如,在湿润多雨地区应优先采用透水性好的材料建设排水设施,而在干旱少雨地区则可更多依赖植物护坡等方式来增强稳定性。
三、具体治理措施
1. 削坡减载:当崩岗坡度超过安全限值时,需通过削坡降低高度,减轻上部荷载压力。同时要确保切脚宽度足够宽以防止再次滑动,并做好边坡防护工作。
2. 修建挡土墙:适用于坡度较大且存在明显滑动迹象的情况。挡土墙的高度、厚度及基础埋深均需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确保结构稳定可靠。
3. 植被恢复:利用本地耐旱、抗风化能力强的树种或草本植物进行绿化覆盖,既能美化环境又能起到固结土体的作用。但要注意控制种植密度,避免因过度密植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影响生长。
4. 排水系统构建:合理规划并设置完善的雨水导流渠网,将汇入崩岗区内的地表径流迅速排出,减少雨水对裸露岩层的冲刷作用。
四、监测评估体系
为了及时掌握治理效果并调整后续维护计划,标准建立了完善的监测评估机制。主要包括定期巡查记录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如坡度、湿度等),运用遥感影像对比分析长期趋势,以及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了解实际使用感受等方面内容。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治理成效持久有效。
总之,《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第3部分:崩岗治理技术规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崩岗治理思路和技术路径,值得相关从业人员深入学习借鉴。通过严格遵循这些规定,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崩岗带来的危害,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