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海岸波浪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的技术要求、试验设计、模型制作、试验实施及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海岸港口、航道、防波堤等海岸工程的波浪与泥沙相互作用物理模型试验。
Title:Code for physical modeling of coastal waves and sediment in laboratory
中国标准分类号:R1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CHES 140-2024《海岸波浪泥沙物理模型试验规程》的修订过程中,新标准相较于旧版(如TCHES 140-2012)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与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当前海洋工程、港口建设及海岸防护等领域的实际需求。其中,波浪造流系统的设计要求是一个具有显著变化且应用广泛的重要条文。本文将围绕该条文的新老版本差异,深入解读其变化背景、技术要点及实际应用方法。
首先,从版本对比来看,旧版标准对波浪造流系统的描述较为笼统,仅提出“应满足模拟波浪要素的要求”,并未明确具体的技术参数或设计原则。而新版标准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波浪造流系统的性能指标,包括波浪周期、波高、波长以及水流速度等关键参数的匹配性要求,并强调了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近年来物理模型试验中对波浪与水流耦合效应研究的深入。传统上,波浪和水流常被分开考虑,但随着工程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泥沙运动、岸线演变乃至整个海岸动力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新版标准特别指出,波浪造流系统必须能够实现波浪与水流的同步控制,确保试验条件的真实性和可重复性。
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条文的落实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设备选型。在选择波浪发生器和水槽系统时,应优先考虑具备多参数调控能力的设备,特别是能够同时控制波浪和水流的装置。例如,采用电磁式波浪发生器配合循环水系统,可以更精准地模拟自然条件下的波浪与水流组合。
二是参数设置。根据试验目标,合理设定波浪周期、波高和水流速度的组合。对于泥沙输移试验,通常需要较高频率的波浪与一定强度的水流共同作用,以模拟近岸区域的动力环境。此时,应依据波浪能量密度与水流剪切力的关系,进行参数匹配。
三是试验验证。在正式试验前,应对波浪造流系统进行全面校验,包括波浪形态的稳定性、水流分布的均匀性以及各参数的可控性。必要时可引入数值模拟手段,辅助验证物理模型的合理性。
四是数据记录与分析。由于波浪与水流的耦合作用复杂,试验过程中应加强数据采集的精度,尤其是对泥沙浓度、沉积速率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测,以确保试验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综上所述,TCHES 140-2024对波浪造流系统设计要求的细化,不仅提升了物理模型试验的技术规范性,也为后续的工程应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操作中,技术人员应充分理解并掌握这一条文的核心要点,结合具体项目需求,灵活运用相关技术手段,从而提高试验效率与成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