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测的技术要求、方法和判定依据。本文件适用于实验动物的微生物质量控制及卫生监测。
Title:Laboratory Animals - Microbiological Test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809-2020《实验动物 微生物检测》是北京市地方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测的术语和定义、检测项目、取样方法、检测频率以及结果判定等内容。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检测项目
标准明确了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测的主要项目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具体而言:
- 细菌检测:重点检查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布鲁氏杆菌等常见致病菌。
- 真菌检测:关注曲霉菌、念珠菌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真菌种类。
- 病毒检测:如小鼠肝炎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等对实验动物健康有严重影响的病毒。
取样方法
取样方法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标准要求:
- 样品采集应具有代表性,通常从实验动物群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作为样本。
- 不同类型的实验动物需要采用不同的取样工具和方式,确保样品不受污染。
- 样品应在无菌条件下保存并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检测频率
为了保证实验动物的质量,标准建议:
- 对于普通级实验动物,每季度至少检测一次;
- 清洁级及以上级别的实验动物,每月检测一次;
- 在特殊情况下,如发现异常或接到投诉时,应立即增加检测次数。
结果判定
检测结果的判定依据国家标准GB/T 37354-2019《实验动物 质量控制》的规定执行。当检测结果显示存在有害微生物时,需进一步确认,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同时,应对受影响的实验动物进行治疗或淘汰处理。
以上内容是对DB11/T 1809-2020标准中关于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测的重要条款进行了简要解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有助于保障实验动物健康,提高科研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