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建筑新能源应用的设计原则、技术要求和实施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中新能源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应用。
Title:Design Code for New Energy Application in Build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774-2020《建筑新能源应用设计规范》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为建筑中新能源的应用提供了具体的设计指导。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总则部分
1.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及工业建筑中的新能源应用设计。这一规定明确了规范的适用范围,确保了所有涉及新能源利用的建筑项目都能遵循统一的设计准则。
二、术语定义
2. 新能源:指除传统化石能源外,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如太阳能、风能等。明确新能源的概念有助于设计师在实际操作中准确理解并实施相关技术。
三、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
3. 集热器布置:应优先考虑南向或接近南向的位置以获得最佳日照条件。对于多层住宅楼群,宜采用集中式集热器阵列,并结合储热水箱位置优化管道布局,减少热损失。
4. 系统容量计算:根据建筑物全年热水需求量确定集热器面积与储水容积,同时需预留一定比例作为备用容量应对极端天气情况。
四、地源热泵系统设计
5. 地埋管换热器布置:单U型埋管间距不应小于2米,双U型则不小于1.5米;埋深一般为4至6米,具体深度取决于土壤类型及气候条件。
6. 换热能力评估:通过模拟计算验证地埋管换热器是否能满足全年冷热负荷需求,必要时增加辅助设备如锅炉或冷却塔来平衡季节性差异。
五、光伏发电系统设计
7. 组件安装角度:倾斜面上安装时,组件倾角宜等于当地纬度值加减5°范围内选择,水平面上则保持水平即可。
8. 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器配置:每个逆变器连接的光伏组串数量不宜超过两串,且每串之间电压差控制在10%以内,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发电效率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六、综合能源管理系统
9. 数据采集频率:至少每分钟记录一次主要能耗参数(如电能、水量),以便于后期分析优化运行策略。
10. 控制逻辑设定:基于实时监测数据自动调整各子系统的启停状态及工作模式,比如当太阳辐射强度达到阈值时启动太阳能热水器,在夜间则切换到电加热模式继续提供热水服务。
以上仅为部分内容摘录及简要说明,完整版还需查阅官方发布的原文档。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