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辣椒土传病害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栽培管理措施、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综合防治技术。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辣椒土传病害的防治。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il-borne Diseases in Chil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辣椒土传病害防治技术规程》(DB34/T 0005-2020)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辣椒生产中土传病害的预防与治理。以下为部分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1. 土传病害:由土壤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
解读:明确了土传病害的概念,强调了其通过土壤传播的特点,为后续防控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防治原则
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解读: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提倡采用农业、物理、化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避免单一手段可能导致的问题。
三、农业防治
1. 合理轮作倒茬,避免连作。
解读:连作会加重病原菌积累,合理轮作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几率。建议轮作周期不少于两年,并选择非茄科作物作为前茬。
四、物理防治
1. 使用高温闷棚处理土壤。
解读:此方法利用高温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及虫卵。具体操作时需保持棚内温度在60℃以上持续7天左右,确保效果。
五、化学防治
1.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福美双或咯菌腈等药剂拌种。
解读:种子处理是控制初期侵染的有效手段之一。福美双和咯菌腈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能有效抑制种子表面及内部携带的病原菌。
六、田间管理
1. 及时清除病残体并深翻土壤。
解读:及时清理病株残体可防止病原进一步扩散;深翻则有助于将表层带病土壤翻入深层,同时暴露深层病原至地表,使其失去生存环境。
七、监测预警
1. 定期检查植株生长状况,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
解读: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于早期发现问题至关重要。一旦发现疑似症状,应迅速隔离病区并进行专业诊断,以便尽早开展针对性防治工作。
以上内容基于标准原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规程来保护辣椒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