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蟹共作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田间工程、水稻栽培管理、河蟹养殖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稻蟹共作生产的相关技术和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ice-Crab Co-culture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蟹共作生产技术规程》DB23/T 2760—2021 是黑龙江省地方标准,为稻蟹共作模式的规范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选取了几个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一、品种选择
标准中明确规定稻谷应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如龙稻系列。河蟹则需选用生长快、适应性强、肉质鲜美的中华绒螯蟹。这一规定旨在确保稻谷和河蟹在共作过程中都能获得最佳生长环境,提高产量与品质。
二、养殖密度
对于河蟹的放养密度,标准建议每亩水面放养规格为80-120只/公斤的幼蟹800-1000只。这样的密度既能保证河蟹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又能充分利用稻田资源,避免因密度过高导致水质恶化或食物不足。
三、水位管理
稻田水位控制是稻蟹共作成功的关键之一。标准要求在整个养殖期间保持水位在5-10厘米之间,并根据季节变化适时调整。特别是在高温季节,适当加深水位可以有效降低稻田温度,防止河蟹因过热而出现应激反应。
四、饲料投喂
关于饲料投喂,标准强调要遵循“四定”原则: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具体而言,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饲料应以植物性为主,辅以适量动物性饲料,确保营养均衡。同时,投喂量应占河蟹体重的5%-8%,并根据天气情况灵活调整。
五、疾病防控
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标准提倡采用生态防治方法。包括定期更换部分养殖用水、投放有益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及时清除病死蟹等措施。此外,还建议每年对稻田进行一次彻底清塘消毒处理,以减少病原体残留。
六、收获时间
关于收获时间的选择,标准指出应在秋季稻谷成熟且河蟹达到商品规格时进行。通常情况下,稻谷收割前一周左右即可开始捕捞河蟹,这样既能保证稻谷品质不受影响,也能让河蟹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
以上是对DB23/T 2760—2021中部分内容的详细解读。这些规定不仅有助于提高稻蟹共作系统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