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食用菌菌渣养殖蚯蚓的技术要求,包括场地选择、菌渣处理、养殖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利用食用菌菌渣进行蚯蚓养殖的生产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arthworm Breeding Using Spent Mushroom Substrat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521-2020《食用菌菌渣养殖蚯蚓技术规程》是一项贵州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利用食用菌生产后的菌渣作为基质来养殖蚯蚓的技术流程。这项标准对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农业废弃物的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标准中的几个关键点出发,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菌渣的选择与处理
标准指出,用于养殖蚯蚓的菌渣应来源于健康无污染的食用菌栽培过程,且在使用前需经过适当处理以确保其适宜性。具体要求包括:菌渣中不应含有重金属或其他有害物质;含水量应在60%-70%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长状况。此外,还强调了对菌渣进行充分发酵的重要性,这不仅能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质,还能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为蚯蚓提供一个健康的生存空间。
养殖床的构建
构建合适的养殖床是成功养殖蚯蚓的关键步骤之一。根据标准的规定,养殖床的高度通常设置为30-40厘米,宽度则取决于实际操作条件和个人习惯。床面应当平整,并铺设一层过滤网防止蚯蚓逃逸。底层可铺设稻草等透气材料增加通气性,上层则填充处理好的菌渣作为主要基质。同时,还需定期翻动养殖床,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促进有机物分解及氧气供应。
蚯蚓品种选择与放养密度
标准推荐选用适应性强、繁殖力高的本地品种作为养殖对象。关于放养密度,建议每平方米投放约1万至1.5万条成年蚯蚓,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高密度养殖虽然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也增加了管理难度,需要更加精心地控制湿度、温度等因素。
日常管理措施
日常管理是保证蚯蚓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标准特别提到要密切关注环境温湿度的变化,理想的温度范围为18℃-25℃,相对湿度维持在70%-80%左右。此外,还需定时补充新鲜饲料(如厨余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并及时清理死亡个体,避免污染整个养殖系统。
收获与产品加工
当蚯蚓达到一定规格后即可收获。收获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机械分离或者人工筛选等方式。收获后的蚯蚓可以直接出售给食品加工企业或科研机构,也可以进一步深加工制成鱼饵、肥料添加剂等高附加值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可靠。
通过以上几点解读可以看出,《食用菌菌渣养殖蚯蚓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原料准备到成品加工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指南,同时也体现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希望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标准,共同推动这一新兴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