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红螯螯虾稻田综合种养的术语和定义、环境要求、稻田工程改造、种苗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控、收获与运输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红螯螯虾与水稻在稻田中的综合种养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grated Rice and Red Claw Mud Crab Farming in Paddy Fiel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05T 122-2019红螯螯虾稻田综合种养技术规范》是一项关于红螯螯虾与水稻共生养殖的技术标准。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养殖环境要求
- 标准指出,稻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地方,土壤以壤土或粘壤土为佳。这有助于确保水质稳定,有利于红螯螯虾的生长和水稻的健康发育。
2. 稻田改造
- 要求稻田四周需设置防逃设施,如塑料薄膜围栏等。同时,田间应开挖环形沟和田间沟,保证水体循环畅通。这些措施能有效防止红螯螯虾逃跑,并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3. 苗种放养
- 苗种应选择健康无病、规格整齐的个体。放养前需对稻田进行消毒处理,并根据稻田面积合理确定放养密度。通常每亩放养量建议控制在800至1000只左右。
4. 饲养管理
- 饲料投喂要遵循“四定”原则(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同时,定期检查水质,适时增氧,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此外,还需注意预防疾病,定期巡塘观察红螯螯虾活动情况。
5. 收获
- 收获时应选择晴天早晨进行,采用地笼网捕捞。收获后要及时清理稻田,做好下一季养殖准备。对于未完全成熟的个体可适当延长养殖周期。
以上内容为核心部分,涵盖了从选址到最终收获全过程的关键环节,旨在指导生产者科学开展红螯螯虾稻田综合种养工作,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