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荸荠组培种苗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外植体选择与消毒、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荸荠组培种苗的生产及相关技术指导。
Title: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aro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1061—2019《荸荠组培种苗生产技术规程》是浙江省地方标准,规定了荸荠组培种苗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操作步骤以及检验方法等内容。以下是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本标准明确了“组培种苗”是指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的用于繁殖的幼苗。“无菌苗”则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培育出的不携带任何微生物的幼苗。这些定义为后续的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概念基础。
2. 基本要求:生产环境应符合GB/T 18874的要求,即需要一个清洁、无污染且温度适宜的工作空间。此外,还强调了对工作人员个人卫生的要求,如穿戴专用工作服、定期消毒等措施,以确保生产过程不受外界因素干扰。
3. 操作步骤:
- 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外植体来源,并进行表面消毒处理。具体方法包括使用70%-75%酒精浸泡30秒后,再用0.1%-0.2%升汞溶液或次氯酸钠溶液浸泡10-15分钟。
- 诱导培养:将经过处理的外植体接种到含有适当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如6-BA、NAA)的基本培养基上,在25℃±2℃条件下黑暗培养7天后转入光照条件下继续培养。
- 增殖培养:当芽长至2-3cm时切下分株,转接到新的增殖培养基中扩大繁殖数量。此阶段需注意控制培养基成分及光照强度等因素。
- 生根培养:待苗高达到5cm左右时移栽至含有适量活性炭和其他营养成分的生根培养基中促使其形成完整根系。
- 炼苗与移栽:最后将成活的小苗逐步适应自然环境后定植于大田中完成整个周期。
4. 检验方法:对于产品质量的检测主要包括外观检查、生理指标测定等方面。例如观察叶片颜色是否正常、测量株高、统计存活率等来评估最终产品的质量状况。
以上是对该标准中部分内容较为详细的阐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