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青稞抗条纹病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条件、评价方法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青稞品种抗条纹病能力的评价。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valuation of Barley Resistance to Stripe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1882-2020《青稞抗条纹病评价技术规范》是由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20年发布并实施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主要规定了青稞抗条纹病的评价方法、试验条件、评价指标及结果判定等内容,适用于青稞品种在田间和温室条件下抗条纹病能力的评价。
以下是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评价方法
标准指出,青稞抗条纹病的评价应在自然发病条件下进行田间鉴定,同时结合人工接种的方法在温室或网室中开展补充鉴定。田间鉴定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种植至少两个不同抗性水平的对照品种作为参照。温室鉴定则需控制好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确保人工接种成功率达到85%以上。
试验条件
对于田间试验,建议在历年条纹病发生较重的区域设置试验点,种植密度应与大田生产一致。而温室试验需要保持温度在18℃至25℃之间,相对湿度维持在70%-90%,光照时间为每天12小时。这些条件有助于准确评估青稞品种对条纹病的抵抗能力。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包括发病率、病情指数和损失率三个方面。发病率是指发病植株占总调查植株数的比例;病情指数通过计算每个病斑大小与植株高度的比例得出;损失率则是根据产量减少程度来衡量。这三项指标分别反映了青稞受病害影响的程度及其潜在经济损失。
结果判定
最终结果以综合抗病指数的形式呈现,计算公式为:综合抗病指数 = (发病率 + 病情指数 + 损失率) / 3。依据综合抗病指数将青稞品种分为高抗、中抗、感病三个等级。其中,高抗品种的综合抗病指数小于等于20,中抗品种介于21至40之间,超过40则判定为感病品种。
以上是对DB63/T 1882-2020《青稞抗条纹病评价技术规范》中关键部分的深入解析,希望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此标准,从而有效提升青稞生产的抗病能力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