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田土壤镉、砷污染生理阻隔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技术措施及效果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内稻田土壤镉、砷污染的生理阻隔修复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hysiological Barrier of Cadmium and Arsenic Pollution in Paddy Soil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8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田土壤镉砷污染生理阻隔技术规范》(DB44/T 2264-2020)是广东省地方性技术规范,旨在通过生理阻隔技术有效降低稻米中镉和砷的积累。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内稻田土壤中镉和砷污染的治理。明确了标准的地域性和污染物种类,为后续的技术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2. 术语和定义:
- 生理阻隔:指通过植物生理机制减少重金属向可食部分的转运。这一概念强调了利用植物本身的生理特性来达到阻隔效果。
- 修复效率:指在一定时间内,稻米中镉或砷含量下降的比例。这一指标直接反映了技术的实际成效。
3. 技术要求:
- 筛选适生植物:选择对镉和砷具有较高耐受性和低积累性的水稻品种。例如,某些籼稻品种因其较低的重金属吸收能力被推荐使用。
- 优化栽培措施:包括合理施肥、水分管理等。如控制氮肥施用量以减少镉的活化,采用间歇灌溉减少砷的溶解。
4. 监测与评估:
- 定期检测稻米和土壤中的镉、砷含量。这一步骤确保了技术实施的有效性,并为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 评估周期建议每年至少一次,特别是在种植季节结束后进行采样分析。
5. 安全操作规程:
- 在处理含重金属污泥时需佩戴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
- 处理后的稻草和稻壳应集中处置,防止二次污染。
6. 附录部分:
- 提供了常见适生水稻品种名录及其主要特性,帮助使用者快速找到合适的作物类型。
- 列出了不同土壤pH条件下镉和砷的迁移规律表,有助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措施。
这些条文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稻田土壤镉砷污染治理框架,既考虑到了技术层面的具体操作,也兼顾了实际执行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