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无蚊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管理措施、环境治理、监测与评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范围内无蚊村的建设和评价工作。
Title: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Mosquito-free Villages
中国标准分类号:C5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122—2019无蚊村建设与评价规范》是浙江省地方标准,于2019年发布并实施。该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无蚊村的建设和评价工作,通过科学的方法有效控制蚊虫密度,减少蚊媒疾病传播风险,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无蚊村”的概念:指在一定区域内经过综合治理后,连续监测期内成蚊密度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并且未发现蚊媒传染病暴发流行的自然村或行政村。这一定义为后续评价提供了明确依据。
建设原则
标准强调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蚊虫防控。例如,在村庄周边设置防蚊设施如纱窗纱门,利用天敌如蜻蜓等捕食蚊虫幼虫,以及合理使用杀虫剂等化学手段。
组织管理
规定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分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统筹协调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村委会承担日常管理工作。同时鼓励村民参与监督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环境治理
重点提到要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包括清理积水容器、疏通沟渠、填平坑洼地等措施以消除蚊虫滋生场所。此外还建议种植驱蚊植物如薄荷、薰衣草等美化环境的同时起到驱赶蚊虫的作用。
监测评估
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至关重要。标准要求定期开展蚊虫密度调查,并记录相关数据用于分析趋势变化。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调整防控策略。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成蚊密度、幼虫密度等参数,并设定相应阈值作为达标与否的标准。
应急响应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了应急预案。一旦发生蚊媒疾病暴发流行,应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组织专业队伍进行快速处置,包括但不限于药物喷洒、隔离患者等措施。
以上是对《DB33/T 122—2019无蚊村建设与评价规范》中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通过遵循这些规范,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品质,保障居民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