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黄鱼生态养殖的术语和定义、养殖环境要求、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控、收获与质量控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范围内大黄鱼的生态养殖生产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Culture of Large Yellow Croak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03/T 019—2020《大黄鱼生态养殖技术规范》是由浙江省温州市标准化研究院提出并归口,规定了大黄鱼生态养殖的术语和定义、养殖环境条件、苗种要求、养殖管理、病害防控、捕捞及运输等技术内容。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在养殖环境条件方面,标准要求养殖区域应选择在潮流畅通、水质清新、无污染的海域。水深应在5米至20米之间,透明度大于30厘米,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毫克/升,pH值在7.8至8.6范围内,盐度在20‰至32‰之间。这些指标确保了大黄鱼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发育,避免因水质问题导致的疾病发生。
苗种要求部分强调了亲本来源的重要性,规定亲本应来源于健康的群体,并且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同时,苗种培育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密度,保证充足的饵料供应,定期检查健康状况,及时处理病弱个体,以提高苗种质量。
养殖管理章节指出,网箱设置需考虑水流方向与速度,合理布局,防止过度密集造成局部缺氧。投喂时应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饲料种类和数量,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减少浪费。此外,还应注意日常巡查,记录水温、盐度、溶解氧等参数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采取相应措施。
病害防控是该标准的重点之一,提倡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投放有益微生物制剂来改善水质,增强鱼类免疫力。对于药物使用,则明确规定不得使用国家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化学药品,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确保产品安全。
捕捞阶段要求操作轻柔,尽量减少损伤,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捕捞作业,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运输环节则需要注意保持低温环境,缩短运输时间,保证鲜活度。
总之,《大黄鱼生态养殖技术规范》为大黄鱼的生态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有助于促进这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