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田草害综合防治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草害调查、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小麦田草害的综合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tegrated Control of Weed Harm in Wheat Fiel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02/T 176-2018《小麦田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是浙江省宁波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小麦田间杂草的综合防治措施,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5.1 除草剂的选择
原文: 根据田间杂草种类及发生特点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品种。
解读: 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地区的小麦田杂草种类差异较大。例如,阔叶杂草如播娘蒿、荠菜等可能与禾本科杂草如野燕麦、雀麦共同存在。因此,在施药前需要通过田间调查明确主要杂草类型,并据此选择针对性强的除草剂。例如,针对阔叶杂草可选用苯磺隆类或唑草酮类药剂;而对于禾本科杂草,则宜采用精喹禾灵或炔草酯等产品。
5.2 施药时间
原文: 杂草2~4叶期为最佳施药时期。
解读: 这一规定基于杂草生长发育规律得出。在杂草幼苗阶段,其代谢活跃且抗药性较低,此时施药能够显著提高药效并减少用药量。若错过此阶段,随着杂草长大,不仅会增加防除难度,还可能导致药害风险上升。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密切监测田间杂草生长情况,一旦发现达到适宜高度即刻安排作业。
5.3 施药方法
原文: 喷雾法为推荐方式,要求均匀覆盖目标区域。
解读: 喷雾法因其高效便捷而被广泛采用。但为了确保效果,需注意以下几点:
1. 设备校准:定期检查喷头是否堵塞,保证每亩喷液量准确无误;
2. 天气条件:避免在大风、雨天或极端温度下作业,以免影响药液分布;
3. 水量控制:根据土壤湿度调整用水量,通常每亩用水量应在30~45升之间。
6. 生物物理防控措施
原文: 推广使用覆盖栽培技术以抑制杂草生长。
解读: 覆盖栽培是指利用稻草、秸秆或其他有机材料覆盖地面,从而达到遮光降温和保湿保墒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抑制杂草萌发,还能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发育。此外,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结合人工拔除零星残存的大型杂草,形成机械与生物相结合的综合防控体系。
以上内容仅为规程部分内容的深度解析,具体实施时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确保既能有效控制草害又能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