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紫花苜蓿的产地环境要求、种子选择与处理、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与贮藏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紫花苜蓿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urple Clover (Medicago sativa)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02/T 086-2018 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是针对紫花苜蓿种植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紫花苜蓿的生产流程,提高产量和质量。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选址与整地
标准原文: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力适中的地块进行种植。整地时要深耕细作,确保土壤疏松。
解读:紫花苜蓿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适宜在壤土或砂质壤土上生长。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发育。同时,良好的排水系统能防止积水导致的根部腐烂。
种子处理
标准原文: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精选和消毒处理,确保种子纯度不低于95%,发芽率不低于85%。
解读:种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出苗率和最终产量。精选种子能够去除杂质和不良种子,而消毒处理则可以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为后续生长打下坚实基础。
播种方式
标准原文:推荐采用条播的方式,行距控制在30~40厘米之间,播种深度为1.5~2厘米。
解读:条播有利于后期田间管理,如灌溉、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操作。合理的行距既能保证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播种过深会影响种子萌发,而过浅则容易被雨水冲走。
施肥管理
标准原文:每年至少施一次基肥,氮磷钾比例为2:1:1,追肥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解读:氮肥有助于叶片生长,磷钾肥则促进根系发育和抗逆性增强。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灵活调整施肥量和种类,可以更好地满足紫花苜蓿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病虫害防治
标准原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定期检查田间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应及时采取措施。
解读:及时有效的病虫害防控对于保障紫花苜蓿健康生长至关重要。通过农业措施(如轮作)、物理方法(如灯光诱杀)以及生物农药的应用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可以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同时达到理想的防控效果。
以上是对《DB3302/T 086-2018 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能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做到科学合理地栽培紫花苜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