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熊猫放归自然的行为训练、健康检查、适应性训练、监测与评估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大熊猫人工繁育个体及野外救护个体的放归自然活动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Giant Panda Reint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52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T 2737-2020大熊猫放归技术规范》是四川省地方标准,旨在科学指导大熊猫放归自然的全过程。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圈养繁殖的大熊猫个体放归到其原生栖息地或适宜栖息地的活动。这明确了标准适用对象为圈养繁殖的大熊猫,而非野生种群管理。
二、术语和定义
1. 放归:将圈养繁殖的大熊猫个体重新引入其原生栖息地或适宜栖息地的过程。
2. 适应性训练:在放归前对圈养大熊猫进行野外生存技能训练的过程。
三、放归准备
1. 栖息地选择应满足食物资源丰富、隐蔽条件良好等条件。这要求放归地需具备充足的食物来源,如箭竹等,同时要有足够的隐蔽场所避免天敌威胁。
2. 放归个体选择标准包括健康状况良好、年龄适中(通常为2-5岁)、繁殖能力正常等。确保放归个体身体素质过硬,能适应野外环境。
四、放归实施
1. 放归时间宜选在春季或秋季,避开极端天气。此时气候较为温和,有利于放归个体适应新环境。
2. 放归方式可采用半放归或全放归。半放归是指先将个体置于围栏内一段时间,再完全释放;全放归则是直接释放到野外。
3. 放归后需持续监测至少一年,监测内容包括活动轨迹、体重变化、采食情况等。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及时了解放归个体的生活状态。
五、安全保障措施
1. 建立应急救援预案,配备专业救护人员和设备。一旦发生意外情况能够迅速响应。
2. 加强对周边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减少人为干扰对放归工作的影响。
六、档案管理
建立完整的放归档案,记录从个体筛选到最终放归的所有信息。这不仅有助于后续研究,也为未来放归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以上是对DB51/T 2737-2020部分重要内容的深度解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