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市广场和步行街反恐怖防范管理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人员防范、物理防范、技术防范、应急管理及监督检查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内城市广场和步行街的反恐怖防范管理工作。
Title:Anti-terrorism Prevention Management Part 12: Urban Squares and Pedestrian Streets
中国标准分类号:A8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3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01/T 10.12—2020《反恐怖防范管理 第12部分:城市广场和步行街》是广州市地方标准,该标准对城市广场和步行街的反恐怖防范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总则
标准强调了城市广场和步行街作为人员密集场所,其反恐怖防范工作的重要性。要求相关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反恐怖防范组织机构,明确各级职责,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这表明,无论是日常运营还是特殊时期,都需要有清晰的责任体系和应对措施。
防范设施设备配置
标准明确规定了在城市广场和步行街内需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等技术防范设施。这些设施应当覆盖主要出入口、公共区域以及重要设施周边,确保无盲区监控。同时,对于视频图像信息的保存时间也做出了具体规定,一般不得少于30天,以备后续核查使用。此外,还要求设置必要的实体防护装置如防冲撞设施等,以防止车辆非法闯入造成危害。
人员管理与培训
关于人员管理方面,标准指出所有从业人员都必须接受反恐怖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熟悉本岗位的反恐职责及应急处置流程。并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员参与的反恐怖专题培训活动。对于保安员、保洁员等一线工作人员,则需要更加频繁地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他们识别可疑行为的能力。
应急预案与演练
为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标准要求编制详尽的反恐怖应急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完善。预案中应包括但不限于组织指挥架构、信息报告机制、现场处置方案等内容。每年至少组织两次综合性的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加以改进。
安全检查制度
建立常态化安全检查制度也是该标准的重点之一。要求定期对整个区域内的各项设施设备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到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或敏感时间节点前后,要增加巡查频次,加强对重点部位的守护力度。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反恐怖防范管理 第12部分:城市广场和步行街》旨在从多个维度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和谐。各相关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