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国际化社区评价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应用。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范围内国际化社区的建设、管理和评价工作。
Title:Evalu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t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A41
国际标准分类号:0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国际化社区评价规范》DB3301/T 0219—2018 是杭州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为国际化社区的建设提供科学、系统的评价依据。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深度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标准明确指出国际化社区是指以居住功能为主导,具有较高国际化程度的社区。这一概念强调了国际化社区的核心在于其居民构成的多样性和文化包容性,同时也要求社区具备与国际接轨的服务设施和管理水平。
其次,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标准提出了包括基础条件、服务能力、文化融合和社会参与四个一级指标。其中,基础条件主要考察社区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以及基础设施完备程度等硬性条件;服务能力则关注医疗、教育、商业服务等软性服务的质量与多样性;文化融合侧重于评估社区内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动情况;社会参与则是衡量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心程度及参与度。
在具体评分细则上,例如对于服务能力的评价,标准特别提到应设有外语标识系统,并且至少有一种非中文的语言服务可供选择。这不仅体现了对外籍人士需求的关注,也反映了构建无障碍沟通环境的重要性。此外,还要求社区内要有一定比例的外籍人士能够参与到社区管理和决策过程中来,确保他们的意见得到尊重和采纳。
再者,关于文化融合方面,标准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如举办国际文化节、语言角等,促进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接纳。同时,还提倡建立文化交流平台,让不同国籍、种族的人们有机会相互学习彼此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增进友谊。
最后,在社会参与维度下,标准强调要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当中。通过组织公益活动等形式,增强居民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网。
综上所述,《国际化社区评价规范》DB3301/T 0219—2018 从多个层面为如何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社区提供了指导方针。它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要求,更注重精神内涵的塑造,力求营造出一个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