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选址、布局、设施配置、标识系统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Title:Setting and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Urban Public Bicycle Service Points
中国标准分类号:P 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01/T 0186-2018《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设置管理规范》是杭州市地方性技术标准,为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了依据。以下对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选址原则
5.1.1规定了服务点应选在人流密集区域,如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大型居住区等。这是基于使用需求考虑,确保用户能够便捷获取服务。例如,商业中心的消费者和工作人员有高频次出行需求,而交通枢纽则是换乘的重要节点。
二、服务半径
5.2明确了服务半径一般不大于500米。这一指标综合考量了步行距离与骑行便利性,既保证了用户能快速到达服务点,又不会因过多布点造成资源浪费。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地形地貌适当调整,但不应超过此上限。
三、设施配置
6.1提出每个服务点应配备不少于20辆自行车及相应数量的锁桩。这是根据日常使用频率设定的基本标准,确保高峰时段也能满足需求。同时要求设置明显的标识标牌,便于用户识别。
四、安全要求
7.1强调服务点应采取防雨、防晒措施,并配备监控设备。这不仅保护车辆免受自然环境损害,也有助于维护公共秩序。另外,还要求地面平整坚实,避免积水积雪影响通行安全。
五、管理机制
8.1指出运营单位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调度、维修、客服等内容。定期检查维护设施设备,及时处理故障问题,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同时要建立投诉反馈渠道,接受社会监督。
六、信息化建设
9.1提倡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水平。通过智能终端实时掌握各站点状态信息,实现精准调度;利用数据分析预测需求变化趋势,优化资源配置。
以上内容体现了该标准的核心理念,即以使用者为中心,兼顾效率与公平,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