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食用菌菌渣再利用种菇处理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以食用菌菌渣为原料进行种菇的生产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eusing Mushroom Dregs in Mushroom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250—2020《食用菌菌渣再利用种菇处理技术规程》是一项山东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食用菌菌渣的再利用过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以下为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以食用菌菌渣为主要原料,通过科学处理后用于种植其他食用菌的技术操作。明确了标准的应用领域,确保了其针对性和实用性。
2. 术语和定义
- 菌渣:指食用菌栽培结束后剩余的基质材料。
- 二次利用:将菌渣经过处理后再次投入到新的食用菌生产过程中。这些定义为后续技术细节提供了明确的基础概念支持。
3. 菌渣收集与预处理
菌渣应尽快从栽培场地移出并集中堆放,避免长时间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导致营养成分流失或污染加重。在预处理阶段需去除杂质如塑料袋、金属物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含水量至适宜范围(一般为60%-70%),这一步骤直接关系到后续发酵效果的好坏。
4. 发酵管理
发酵是整个流程的核心环节之一,要求控制温度在50℃-60℃之间持续7天以上,期间需定期翻堆以保证内部均匀受热。同时监测pH值变化,理想状态应在5.5-6.5区间内波动。良好的发酵条件能够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并促进有益菌群生长,从而提升菌渣肥力。
5. 混合配比原则
在实际应用时,建议按照一定比例将发酵好的菌渣与其他基质材料(如稻草、玉米芯等)混合使用。具体比例视目标作物种类而定,但通常情况下,菌渣占比不宜超过50%,以免影响整体透气性和保水性。
6. 播种及后期管理
播种前应对处理过的培养料进行彻底消毒,采用蒸汽熏蒸法较为理想。播种后加强通风换气工作,保持空气湿度适中,温度维持在20℃左右有利于幼苗健康成长。此外还需密切关注病虫害防治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以上内容基于DB37/T 4250—2020标准中的核心要点进行了深入剖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