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钻天柳营养钵育苗的术语和定义、圃地选择与准备、播种育苗、苗期管理、出圃及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钻天柳营养钵育苗及其相关林业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Nutrient Cup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Betula pendul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钻天柳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树种,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为了规范钻天柳的营养钵育苗技术,黑龙江省发布了地方标准DB23/T 2754—2020《钻天柳营养钵育苗技术规程》。该标准从育苗环境、种子处理到幼苗管理等多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为提高钻天柳育苗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首先,关于育苗地的选择,标准要求育苗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且土壤肥沃的地方。土壤pH值应在6.0-7.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这一要求确保了幼苗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和水分管理。标准还指出,育苗前要对土壤进行深耕细作,深度不少于30厘米,并施足基肥,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2000公斤以上。
在种子处理方面,标准强调种子必须经过精选,剔除病虫害种子和杂质。播种前需进行催芽处理,常用的方法是温水浸种,即将种子放入40℃左右的温水中浸泡24小时,然后捞出置于湿润纱布上催芽,待有30%以上的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这一过程可以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成活率。
标准还对营养钵的规格提出了具体要求,营养钵直径一般为8-10厘米,高度为10-12厘米。钵体底部要有适量的通气孔,以保证根系正常呼吸。填充基质时要选用疏松透气、保水保肥性能好的材料,如草炭土与珍珠岩按体积比3:1混合。基质装填后要压实,但不宜过紧,以免影响根系发育。
在播种环节,标准建议每钵播2-3粒种子,覆土厚度为种子直径的2-3倍。播种后要立即浇透水,保持基质湿润。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检查,发现缺苗或弱苗应及时补种或间苗。当幼苗长至2-3片真叶时,可进行第一次间苗,保留健壮苗株。
对于幼苗管理,标准特别提到要加强水分管理,保持基质湿润但不积水。夏季高温时要适当遮阴,防止日灼。每月追施一次稀薄液肥,氮磷钾比例为15:15:15。同时,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定期喷洒无公害农药,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药物。
最后,标准对苗木出圃提出了明确要求:苗木高度达到30厘米以上,地径达到0.3厘米以上,主根长度不少于10厘米,侧根数不少于8条,且无明显病虫害时方可出圃。苗木起苗时要尽量保护根系完整,减少机械损伤。
总之,DB23/T 2754—2020标准涵盖了钻天柳营养钵育苗的全过程,从选址到管理都有详尽的规定,为生产实践提供了有力指导。遵循这些标准操作,可以有效提高钻天柳育苗的成功率和苗木质量,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