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菲律宾蛤仔苗种繁育的技术要求、繁殖方法、苗种培育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菲律宾蛤仔苗种的人工繁育及其相关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Breeding of Philippine Clam (Tamarindus) Seed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2290-2020《菲律宾蛤仔苗种繁育技术规范》是一项浙江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苗种繁育过程,确保其质量和生态安全。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苗种场建设要求
标准指出,苗种场应选择在远离污染源的地方,并具备良好的水源条件和电力供应。水质需符合GB 11607的规定,即海水pH值应在7.8至8.6之间,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mg/L。此外,场地布局要合理,包括亲贝培育区、孵化区、幼体培育区等区域的分区明确且便于管理。
亲贝的选择与培育
亲贝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后代的健康状况。标准强调,亲贝应来源于无疫病发生的养殖区域,个体大小均匀,壳长一般在4cm以上。亲贝培育期间,水温控制在15℃至25℃范围内,盐度保持在20‰至30‰之间。定期投喂优质饵料如硅藻、金藻等,保证亲贝营养充足。
孵化与幼体培育
孵化过程中,水温宜维持在20℃至28℃,盐度控制在25‰至35‰。幼体培育阶段,初期以单细胞藻类作为主要饵料,随着幼体成长逐步增加颗粒状饲料的比例。同时,注意控制密度,避免因密度过高导致缺氧或疾病传播。
苗种质量检测
成品苗种出池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规定,每批次苗种需抽取样品进行成活率、生长速度及抗逆性等方面的测试。成活率不得低于90%,平均壳长达1cm以上,且能耐受一定范围内的温度变化和盐度波动。
环境保护措施
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整个繁育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废弃物排放造成污染。例如,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确保废水达标排放;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避免过度使用资源。
以上内容是对DB33/T 2290-2020中部分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