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杂交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术语和定义、鉴定条件、鉴定方法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杂交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鉴定。
Title:Identification Procedure for Cytoplasmic-Nuclear Male Sterile Lines of Hybrid Soybea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杂交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鉴定规程》(DB22/T 3177-2020)是吉林省地方标准,用于规范杂交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鉴定工作。该标准对雄性不育系的定义、技术要求、鉴定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为大豆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首先,标准明确指出雄性不育系是指由于细胞质基因与核基因相互作用导致花粉发育异常而丧失授粉能力的一类材料。在鉴定过程中,需确保供试材料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且其不育性不受环境条件显著影响。
其次,在技术要求部分,标准强调了试验田的选择应具备代表性,土壤肥力均匀,排灌方便,并且前茬作物不能为豆科植物。同时要求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次数不少于三次,小区面积不得小于15平方米。
对于鉴定方法,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步骤:一是观察花器官形态特征,包括花冠颜色、大小及花瓣排列等;二是检测花粉活力,通过染色法确定花粉是否能够正常萌发;三是评估柱头接受能力,验证其能否接纳外来花粉完成受精过程。
此外,标准还规定了详细的记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播种日期、植株高度、分枝数、荚果数量以及籽粒重量等指标。这些数据将作为评价雄性不育系性能的重要参考依据。
最后,在结果处理环节,标准建议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并根据设定的标准判定供试材料是否符合雄性不育系的要求。如果某项指标未达标,则需进一步调查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总之,《杂交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鉴定规程》(DB22/T 3177-2020)为从事大豆育种工作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套完整而严谨的操作指南,有助于提高杂交育种效率,促进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的研发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