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颈动脉夹层磁共振黑血扫描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图像质量控制及报告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医疗机构开展颈动脉夹层的磁共振黑血扫描检查。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R Black-Blood Imaging of Carotid Disse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3170-2020颈动脉夹层MR黑血扫描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颈动脉夹层诊断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标准。这项标准对黑血成像技术在颈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规范,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点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设备要求部分,标准指出扫描仪应具备高场强(至少1.5T)且支持多通道相控阵线圈。这是因为高场强能够提供更高的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而多通道相控阵线圈则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并缩短扫描时间。这对于获取清晰、准确的颈动脉夹层影像至关重要。
其次,在序列参数设置方面,标准强调了使用快速自旋回波(FSE)或涡旋回波平面成像(Turbo-FLASH)等黑血成像技术的重要性。这些技术通过抑制血液信号来突出血管壁结构,从而更清楚地显示夹层病变。具体参数如TR(重复时间)、TE(回波时间)、层厚及间隔等都需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以确保最佳的对比度与分辨率。
再者,关于患者准备环节,标准建议检查前禁食4小时,并避免摄入含咖啡因饮料。同时要求受检者保持平静呼吸,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剂以减少运动伪影的影响。此外,还应对患者的既往病史特别是是否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进行评估,确保安全无误地完成整个检查过程。
最后,在图像后处理阶段,标准提出采用专用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组(MPR),以便于全面分析颈动脉夹层的具体位置、范围及其严重程度。同时强调了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对比度、均匀性以及解剖细节保留情况等方面。
综上所述,《DB22/T 3170-2020颈动脉夹层MR黑血扫描技术规范》从设备选择到具体操作流程直至最终结果评估均给出了详尽指导,旨在提高诊断准确性的同时保障医疗安全。这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加精准可靠的医疗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