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管理、运行及评估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内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Title:Management Requirements for Seism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Bas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7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10T 111—2020《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管理要求》是山西省地震局制定的一项地方性技术规范。这项标准旨在规范全省范围内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首先来看关于基地建设的基本条件部分。标准明确要求基地应具备固定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设备,能够长期稳定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场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300平方米,且要有专门的展览区域用于展示地震知识、灾害案例等内容。此外还强调了安全性和可达性,确保参观者能方便安全地到达基地。
在人员配置方面,标准规定基地至少配备两名专职工作人员,并要求他们接受过相关专业培训,熟悉防震减灾业务。同时鼓励聘请地震学、地质学等领域的专家作为顾问或兼职讲师,为基地提供技术支持。
对于活动组织与实施,标准提出每年应举办不少于12次面向社会公众的专题讲座或体验活动,并且每次活动都需有详细的计划方案。特别提到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设计适宜的内容,比如小学生可以安排动手实验类项目,而中学生则可侧重理论讲解结合实际操作的形式。
另外,标准还重视信息化建设,建议建立官方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用于发布最新资讯、预约参观等功能。并且要求定期更新展品资料库,保持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最后,在评估考核机制上,标准建立了年度考核制度,通过量化指标如受众人数增长率、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等来衡量基地的工作成效。对于表现优异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而对于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将取消其资格认定。
以上就是对DB1410T 111—2020中几个关键条款的具体解读。这些规定不仅为我省各地创建高标准高质量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提供了依据,也为推动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