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黄姑鱼养殖的环境要求、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黄姑鱼的人工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Yellow Croaker (Nibea albiflora) 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黄姑鱼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其养殖技术的标准化对于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TCI 356-2024《黄姑鱼养殖技术规范》中,与旧版相比,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变化。本文将聚焦于“饲料投喂量的计算方法”这一重要条文,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操作进行详细解读。
在TCI 356-2024中,饲料投喂量的计算方法有了更为精确的规定。相较于旧版标准,新版标准引入了基于鱼类体重动态变化的每日投喂量调整机制。这意味着养殖户需要根据黄姑鱼的日均体重增长情况来实时调整饲料供给,以确保营养均衡并减少浪费。
应用此条文时,首先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记录系统,用于跟踪每批次黄姑鱼的日均体重变化。通常情况下,每天早晨对池塘内的黄姑鱼进行随机抽样称重,并记录下平均体重数据。然后依据最新版标准提供的公式,结合当前水温、水质等环境因素,计算出当天所需的饲料总量。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中,还需考虑个体间的竞争压力,适当增加投喂比例。
此外,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标准,建议采用自动化投喂设备配合人工监控的方式。这样既能保证饲料投放的准确性,又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饲料漂浮时间过长导致的污染或鱼类摄食异常等现象。
通过上述措施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黄姑鱼养殖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同时,这也体现了新版标准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的进步,为从业者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