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穗颈瘟人工接种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材料准备、接种方法、鉴定方法及抗性分级。本文件适用于水稻品种(材料)对穗颈瘟抗性的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rtificial Inoculation Identification of Rice Neck Blas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2735—2020水稻穗颈瘟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程》是黑龙江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水稻穗颈瘟的人工接种鉴定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范围
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水稻品种对穗颈瘟抗性的人工接种鉴定。这一范围定义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区域和对象,确保了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开展的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了多个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如GB/T 18399等。这些引用文件为开展水稻穗颈瘟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保证了整个鉴定过程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穗颈瘟”、“人工接种”等专业术语的概念。例如,“穗颈瘟”被定义为发生在水稻穗颈部的一种病害,其特征包括穗颈变褐、枯死等。准确的术语定义有助于减少误解,提高沟通效率。
鉴定材料与设备
标准要求使用符合规定的水稻品种作为供试材料,并配备了相应的实验器材。这一步骤强调了材料选择的重要性,只有优质的材料才能得出可靠的实验结果。
接种方法
标准详细描述了人工接种的具体步骤,包括培养基制备、菌株培养、接种时间及方式等。特别指出应在水稻抽穗期进行接种,以模拟自然发病条件,提高鉴定的真实性。
病情调查与评价
在病情调查部分,标准规定了观察时间和指标,比如从接种后第7天开始每天检查一次,记录病斑长度、面积等数据。最终采用综合指数法来评估水稻品种的抗病能力,这种方法能够全面反映品种的抗病性能。
数据处理与报告
对于收集到的数据,标准建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并形成详细的鉴定报告。报告应包含试验设计、结果分析以及结论等内容,以便于后续研究或推广应用。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DB23/T 2735—2020》不仅涵盖了从准备到实施再到总结全过程的技术要求,还特别注重细节控制,力求使每一次鉴定都能达到预期效果。这对于促进当地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