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奶牛细菌性乳房炎精准治疗药物筛选的术语和定义、样品采集与处理、病原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结果判定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奶牛细菌性乳房炎的诊断、治疗药物筛选及相关研究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ecision Treatment and Drug Screening of Bovine Bacterial Mastit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2036—2020《奶牛细菌性乳房炎精准治疗药物筛选技术规程》是一项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奶牛细菌性乳房炎的药物筛选流程,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抗生素滥用。以下为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
- 标准明确界定了“奶牛细菌性乳房炎”、“精准治疗”等核心概念。其中,“精准治疗”强调根据病原菌种类、药敏试验结果及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2. 样品采集与保存
- 规定从患牛乳汁中采集样本时需使用无菌容器,并在4℃条件下保存不超过24小时。此要求确保了样本的纯净度与活性,避免因处理不当影响后续检测准确性。
3.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 要求采用标准平板划线法分离病原菌,并通过生化反应或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鉴定。这一过程有助于准确识别导致乳房炎的具体致病菌类型,为后续选择针对性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4. 药敏试验方法
- 推荐使用纸片扩散法(K-B法)或微量稀释法测定药物敏感性。同时指出,对于多重耐药菌株应考虑联合用药策略。此举不仅能够评估不同抗生素对特定病原菌的有效性,还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5. 药物筛选原则
- 强调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且残留少的药物;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或已产生耐药性的品种。此外,还需综合考量药物成本效益比以及长期使用的安全性。
6. 治疗效果评价体系
- 建立了一套基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体细胞计数变化幅度以及实验室指标恢复情况的综合评估框架。这一体系可客观反映治疗措施的实际成效,便于及时调整优化方案。
7. 记录与档案管理
- 明确规定所有相关数据均需详细记录并妥善存档,包括但不限于样本信息、检测结果、治疗经过及最终疗效等。良好的文档管理有助于追溯整个过程,也为未来研究积累宝贵资料。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奶牛细菌性乳房炎精准治疗药物筛选技术规程》从多个维度出发,力求实现奶牛乳房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它不仅是行业内重要的技术指南,更是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