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田套养“蛙、鱼”的术语和定义、养殖环境要求、稻田改造、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收获与运输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稻田套养“蛙、鱼”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ice Paddy Integrated Culture of \"Frogs and Fish\"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田套养“蛙、鱼”技术规程》(DB4211/T 5-2020)是湖北省黄冈市发布的关于稻田综合种养的技术规范。以下从关键条款入手,对部分核心内容进行详细解析。
一、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黄冈市范围内稻田套养青蛙和鱼类的生产活动。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地域适用性,确保了技术措施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
二、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给出了“稻田套养”、“青蛙”、“鱼类”等基本概念的定义。例如,“稻田套养”是指在同一块稻田内同时种植水稻并养殖青蛙和鱼类的一种复合农业模式。准确的概念界定为后续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环境要求
稻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地方。水源必须清洁无污染,且水量充足以满足灌溉需求。此外,还要求周边生态环境良好,能够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给蛙类和鱼类。
四、基础设施建设
稻田需要设置围栏防止蛙类逃逸,并建立完善的进排水系统。建议每亩稻田配备不少于3立方米的暂养池用于幼苗培育。这些设施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至关重要。
五、品种选择
推荐选用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本地品种作为主要养殖对象。例如,青蛙可选泽陆地蛙或黑斑蛙,鱼类则宜选鲤鱼或鲫鱼。合理搭配不同种类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
六、放养密度
根据实践经验,建议每亩稻田投放约2000只青蛙苗以及适量的鱼种。过高或过低的密度都会影响整体产量及品质,因此科学确定放养数量非常重要。
七、日常管理
包括定期巡塘检查水质状况、适时投喂饵料、及时清除病害等环节。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季节要加强通风换气工作,避免因缺氧导致损失。
八、疾病防控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建立健全档案记录制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隔离诊治,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九、收获与销售
当达到商品规格时即可分批捕捞上市。注意控制捕捞强度,留有一定比例作为种群补充。同时做好产品分级包装,确保符合市场需求。
以上是对DB4211/T 5-2020部分重要内容的深入剖析,希望能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