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紫叶莴笋生产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播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范围内紫叶莴笋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urple Leaf Lettuce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 3307T 66-2018《紫叶莴笋生产技术规程》是浙江省金华市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用于规范紫叶莴笋的种植过程。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品种选择方面,标准要求选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抗病性强且品质优良的品种。例如,“宜选用株型紧凑、叶片厚实、颜色鲜艳的品种”。这一规定旨在确保种植出的紫叶莴笋不仅外观吸引人,而且具有良好的生长习性和较高的营养价值。
其次,关于播种育苗环节,标准强调了适宜的播种时间和育苗环境。“春播时间为2月下旬至3月上旬,秋播时间为8月中旬至9月上旬”,并指出育苗期间需保持温度在15℃-20℃之间,湿度适中。这些具体参数有助于提高幼苗成活率和长势均匀性。
再者,在田间管理部分,标准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施肥灌溉策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用腐熟农家肥3000kg左右;追肥分两次进行,分别于定植后15天和30天施用尿素各15kg。”这样的施肥方案既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又能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环境污染问题。
此外,病虫害防治也是本标准关注的重点之一。标准建议采用综合防控措施,“优先使用物理方法如黄板诱杀蚜虫等害虫;化学防治时应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通过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最后,在采收贮藏阶段,标准明确了最佳收获时期以及后续处理方式。“当外叶充分展开且心叶呈紧密抱合状态时即可采收;采收后的紫叶莴笋应及时预冷至4℃左右,并储存在相对湿度90%-95%的环境中。”这一步骤对于延长产品保鲜期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紫叶莴笋生产技术规程》从品种选择到最终销售全过程都给出了明确指导,为实现优质高效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遵循此标准不仅能提升产品质量,还能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