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质气象灾害空间专题数据服务接口的基本要求、功能要求、数据要求和服务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地质气象灾害空间专题数据服务接口的设计、开发与应用。
Title:Geospatial Information Public Services - Spatial Thematic Data Service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for Ge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7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1828-2020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 地质气象灾害空间专题数据服务接口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用于指导地质气象灾害空间数据的共享与服务。以下将对其中一些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首先明确了多个核心术语,如“空间专题数据”、“服务接口”等。例如,“空间专题数据”是指根据特定主题或目的收集、处理并存储的空间数据集合。这些定义为后续的技术要求奠定了基础,确保各方在交流时有统一的理解。
数据内容与格式
该部分规定了数据应包含的基本元素及其格式要求。例如,数据必须包括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地理位置坐标等信息,并且推荐使用WGS84坐标系。此外,对于数据交换文件格式,建议采用GeoJSON或GML,以便于跨平台兼容性和解析。
接口设计原则
接口设计需遵循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三大原则。开放性意味着接口应该易于被不同系统集成;可扩展性则要求能够适应未来新增功能的需求;安全性方面强调了用户身份验证机制的重要性,防止未经授权访问敏感数据。
功能要求
标准详细描述了服务端需要提供的主要功能,包括但不限于:
- 数据查询:支持按条件检索相关记录。
- 数据更新:允许授权用户修改已有数据。
- 数据发布:将最新信息及时推送给订阅者。
- 日志记录:保存所有操作的历史以备审计之用。
性能指标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还设定了响应时间、并发处理能力等性能指标。比如,规定普通查询请求平均响应时间不得超过5秒,在高负载情况下至少能同时处理100个并发请求。
安全保障措施
最后,关于安全保障措施也做出了明确规定。除了前面提到的身份认证外,还包括数据加密传输(推荐使用HTTPS协议)、定期备份以及灾难恢复计划等内容。
以上是对DB63T 1828-2020标准中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范,可以有效提升地质气象灾害空间专题数据的服务水平,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