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测算方法、数据管理和应用、质量控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与管理工作。
Title: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the Calculation of Effective Utilization Coefficient of Farmland Irrigation Wat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5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衡量农业用水效率的重要指标,DB3301/T 0252—2018《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管理规范》为科学、规范地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依据。以下将对标准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深入解析。
测算范围与对象
标准明确指出,测算范围应涵盖灌区内的所有灌溉工程设施,包括渠道、管道、泵站等。测算对象主要是指实际用于作物种植的灌溉面积。这一规定确保了测算结果能够全面反映整个灌区的灌溉用水状况。
数据采集要求
数据采集是准确测算的基础。标准强调数据来源必须真实可靠,建议采用自动化监测设备获取流量、水位等关键参数。同时要求记录详细的灌溉计划执行情况,如灌溉时间、次数、每次灌溉量等信息。这些细节对于后续分析至关重要。
计算方法
标准提出了基于水量平衡法计算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具体步骤。首先确定毛灌溉用水量,即从水源到田间实际输送的所有水量;然后计算净灌溉用水量,即真正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水量;最后通过公式计算得出有效利用系数。公式如下:
\\[ K = \\frac{Q_{净}}{Q_{毛}} \\]
其中 \\(K\\) 表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Q_{净}\\) 为净灌溉用水量,\\(Q_{毛}\\) 为毛灌溉用水量。
结果分析与应用
测得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仅反映了当前灌溉系统的运行效率,还可以作为改进措施制定的重要参考。标准鼓励将测算结果应用于优化灌溉制度、改造老旧设施等方面,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总结
DB3301/T 0252—2018标准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提供了系统化的指导方案。通过严格遵循标准规定的流程和技术要求,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灌区用水现状,为进一步提升农业节水水平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