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扁刺蛾树干注药防治的术语和定义、适用范围、注药时间、注药部位、注药量及效果监测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扁刺蛾害虫的树干注药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runk Injection Control of Flat Moth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01/T 1105—2020《扁刺蛾树干注药防治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扁刺蛾害虫的防治技术规范。该标准详细规定了使用树干注药法进行扁刺蛾防治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流程,对于有效控制扁刺蛾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4.1 注药前准备
此条文强调在实施注药之前,需要对目标树木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其健康状况适合接受注药处理。同时,要求准备好必要的工具和药品,并按照说明书正确配置药剂。这一步骤的重要性在于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因准备工作不足导致的效果不佳或安全隐患。
5.2 注药位置与深度
根据本标准第5.2条的规定,注药的位置应选择在距离地面30-50厘米处,且需避开主根分布区域。注射孔直径约为8-10毫米,深度达到木质部即可。这一规定旨在保护树木根系不受损伤的同时,确保药液能够有效渗透到树体内部,发挥最佳防治效果。
6.1 药液配比
第六章关于药液配比的具体要求指出,根据不同种类的杀虫剂,需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比例来调配药液。例如,推荐使用的药剂之一是吡虫啉乳油,其浓度通常设定为0.5%-1%之间。正确的配比不仅关系到药效高低,还直接影响到环境安全性和成本控制。
7.1 注药后管理
最后,在完成注药操作之后,还需要采取一系列后续管理措施以巩固防治成果。包括但不限于定期观察树木生长情况、记录用药效果以及调整下一次用药计划等。这部分内容提醒使用者不仅要关注眼前的问题解决,更要着眼于长期生态平衡维护。
通过以上几个关键环节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扁刺蛾树干注药防治技术规程》从预防到执行再到后期跟踪都提供了详尽指导,有助于提高实际操作中的科学性和效率。希望上述解析能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