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韭菜迟眼蕈蚊(韭蛆)综合防控的术语和定义、防控原则、监测与预警、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韭菜种植中迟眼蕈蚊(韭蛆)的综合防控技术指导。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llium Fly (Leek Maggot) in Leek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1T 72-2020《韭菜迟眼蕈蚊(韭蛆)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是一部专门针对韭蛆这一严重危害韭菜生产的害虫制定的技术规范。以下从该标准中选取若干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农业防治
标准规定“应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制度,合理密植”。这意味着在种植韭菜时要选择对韭蛆有较好抵抗能力的品种,并且避免连作,通过轮作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的韭蛆虫源基数。合理密植则有助于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韭蛆发生概率。
二、物理防治
强调“设置防虫网,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防虫网能有效阻止成虫飞入田间产卵,而频振式杀虫灯利用昆虫趋光性诱杀害虫成虫,这两种方法都是无污染、环保型的物理防控措施,能够显著减轻韭蛆的危害程度。
三、生物防治
要求“释放天敌昆虫,如姬小蜂等”。天敌昆虫是控制韭蛆种群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姬小蜂等寄生性天敌可以直接寄生于韭蛆幼虫体内,达到自然控制的目的,这种方法绿色环保,长期效果良好。
四、化学防治
虽然提倡综合防控,但在必要情况下允许使用化学药剂。标准指出“施药时间应在韭蛆幼虫期,推荐使用高效低毒农药”。这表明化学防治并非首选方案,仅作为其他措施无效时的补充手段。同时,明确用药时机为幼虫期,此时韭蛆对药剂最为敏感,可提高防治效果并减少农药残留风险。
五、监测预警
提出“建立监测点,定期调查田间虫口密度”。通过设立固定的监测点,定期开展田间调查,掌握韭蛆的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户采取相应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将损失降到最低。
六、田间管理
强调“加强田间水肥管理,保持土壤适度湿润”。良好的田间管理不仅有利于韭菜健康生长,还能创造不利于韭蛆生存繁殖的小环境。适度湿润的土壤条件既满足了韭菜需水量,又抑制了韭蛆的过度繁殖,形成一种生态平衡状态。
以上内容是对DB2301T 72-2020标准中部分关键条款的深入解析,旨在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实现科学有效的韭蛆综合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