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火龙果种植的产地环境、种苗繁育、果园建立、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内火龙果的种植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itaya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602T 9-2019火龙果种植技术规程》是由海南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对火龙果的种植技术进行了系统规范,为火龙果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从标准中挑选出几个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首先,关于品种选择。标准明确指出应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且品质优良的品种。例如,红肉型火龙果品种如“金都一号”因其果实色泽鲜艳、甜度适中、耐贮运等优点被广泛推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种苗质量直接关系到后期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因此需严格把控种苗来源,确保无检疫性病虫害,并且要求种苗高度不低于15厘米,茎段饱满充实。
其次,在定植环节,标准建议每亩种植密度控制在800至1200株之间。具体行距与株距可根据地形地貌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通风透光良好,以利于植株健康生长。定植时间宜选在春季或秋季,此时气温适宜,有利于幼苗成活。定植前应对土壤进行深耕翻土,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2000至3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硫酸钾20公斤。
再者,关于田间管理部分,标准特别强调了水肥管理的重要性。在水分管理上,要根据天气状况和土壤湿度灵活调整灌溉频率,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特别是在开花结果期,要增加浇水次数,满足果实膨大所需的水分需求。施肥方面,应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除基肥外,还需追施氮磷钾复合肥以及微量元素肥料。开花前可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花芽分化;果实膨大期则需补充钾肥,提高果实品质。
此外,病虫害防治也是该标准关注的重点之一。标准提倡采用物理、生物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综合防控病虫害。物理措施包括设置防虫网、悬挂黄板诱杀害虫等;生物防治可通过释放天敌昆虫或者使用微生物农药来控制病虫害发生;化学防治时应优先选用高效低毒环保型农药,并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避免农药残留超标影响产品质量。
最后,采收与分级包装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标准规定火龙果的最佳采收时间为果实表面完全转红后7至10天内完成采摘。采收时应轻拿轻放,避免机械损伤。分级包装时要按照果实大小、颜色深浅等因素进行分类处理,确保商品果率达到85%以上。同时,包装材料应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震防晒,减少损耗率。
综上所述,《DB4602T 9-2019火龙果种植技术规程》涵盖了从品种选择到采收包装全过程的技术要点,旨在通过规范化管理提高火龙果的产量和品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希望广大种植户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这些技术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