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尖吻鲈人工催产的术语和定义、亲鱼选择、催产剂种类与使用、催产操作及孵化管理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尖吻鲈的人工催产及苗种繁育。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rtificial Induced Spawning of Barramundi (Lates calcarif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6/T 508-2020《尖吻鲈人工催产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尖吻鲈这一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操作规范。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1. 亲鱼选择与培育:该标准明确指出,用于催产的亲鱼应为3龄以上个体,体重需达到500克以上。在培育期间,要求水温控制在20℃至28℃之间,溶氧量不低于5mg/L,并且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得低于45%。这些参数确保了亲鱼处于最佳生理状态,有利于后续的繁殖活动。
2. 催产剂使用:标准推荐采用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LRH-A2(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作为主要催产剂。初次注射剂量为每公斤体重HCG 800IU,间隔12小时后追加LRH-A2 5μg/kg。此方案旨在模拟自然条件下促排卵过程,提高受精率。
3. 孵化管理:受精卵应在恒温孵化器内孵化,温度维持在24℃±1℃范围内。孵化过程中需保持水质清洁,pH值稳定在7.5-8.5之间。每日定时检查胚胎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处理。
4. 苗种培育:刚孵化出的仔鱼需要投喂轮虫等小型浮游生物作为开口饵料。随着日龄增长逐渐过渡到配合饲料,整个培育阶段要密切关注生长指标如体长、体重变化,及时调整饲养密度以避免因密度过高导致疾病发生。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可以有效提升尖吻鲈的人工繁育成功率,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