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虾稻共作模式下稻田养分管理及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采用虾稻共作模式的稻田种植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Nutrient Management of Paddy Fields and Major Rice Pest Control under Shrimp-Rice Co-culture Mod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虾稻共作模式是一种将稻田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为了规范这种模式下的稻田养分管理和水稻病虫害防治,湖北省制定了DB42/T 1574-2020《虾稻共作模式下稻田养分管理及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养分管理部分
# 3.1 土壤肥力评估
标准要求在每年种植前对土壤进行采样检测,包括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养分水平。根据检测结果确定肥料施用量。例如,当土壤速效钾低于80mg/kg时,应增加钾肥的使用量。这一规定旨在确保土壤处于适宜的肥力状态,为水稻和小龙虾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 3.2 氮肥施用原则
标准指出氮肥的施用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一次性大量施肥导致肥料流失。具体来说,在水稻分蘖期和拔节期分别追施一次氮肥,每次每亩不超过15kg尿素。这样既能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又能减少环境污染。
# 3.3 磷钾肥施用
磷肥应在整地时一次性施入,推荐使用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每亩用量约30kg。钾肥则应在水稻孕穗期前施用,采用氯化钾或硫酸钾,每亩用量约为10kg。这样做可以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并促进籽粒饱满。
病虫害防治部分
# 4.1 预防为主
标准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提倡通过合理布局、清洁田园、选用抗病品种等方式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例如,在选择水稻品种时优先考虑耐涝性强且抗病性好的品种,如鄂优系列。
# 4.2 化学防治指导
对于稻瘟病、纹枯病等常见病害,标准建议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常用药剂有三环唑、苯醚甲环唑等,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使用,避免过量喷洒造成药害。对于稻飞虱、二化螟等害虫,则推荐使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等高效低毒农药。
# 4.3 生物防控措施
鼓励采用生物防控手段作为化学防治的补充。比如释放赤眼蜂控制二化螟幼虫数量;利用天敌昆虫如瓢虫捕食蚜虫;种植诱集植物吸引害虫远离稻田等方法。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还具有环保优势。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虾稻共作模式下稻田养分管理及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从土壤肥力评估到具体施肥方法,再到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都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方案。这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