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田生态缓冲带的选址、设计、建设、管护及监测评价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内农田生态缓冲带的建设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Farmland Ecological Buffer Zon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2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农田生态缓冲带建设管护技术规程》(DB4105/T 145—2020)是由河南省安阳市发布的农业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农田生态缓冲带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1. 农田生态缓冲带:指在农田与水体之间设置具有一定宽度的植被带,用于拦截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解读:该定义明确了农田生态缓冲带的位置及其功能,强调其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屏障的重要性。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地形地貌合理规划缓冲带宽度,确保其具备有效的拦截和净化能力。
二、建设要求
1. 植被选择:应优先选用本地适生植物,兼顾经济价值高的作物或花卉。
解读:本地植物适应性强,能更好地抵御病虫害,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同时,选择具有经济效益的植物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参与积极性。例如,在北方地区可种植耐旱的灌木如沙棘,在南方则可考虑种植茶树等。
三、管护措施
1. 定期巡查: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解读:定期巡查是保证缓冲带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巡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植被生长状况、是否有垃圾堆积、是否存在人为破坏等情况。一旦发现隐患,需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比如补种缺失苗木、清理杂物等。
四、监测评估
1. 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水质改善程度、土壤侵蚀控制效果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情况三个方面。
解读:这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能够全面反映农田生态缓冲带的实际成效。水质改善可通过对比建设前后河流断面的污染物浓度变化来衡量;土壤侵蚀控制效果可以通过测量地表径流量及泥沙含量的变化来评估;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则需要通过观察区域内动植物种类数量的变化来进行判断。这些数据为后续优化设计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应急响应机制
1. 遇到极端天气事件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加强巡查频率,并做好记录。
解读:极端天气如暴雨、洪水等可能对缓冲带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体系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快速恢复受损设施,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应急预案应包含人员分工、物资准备等内容,并且要定期组织演练以确保相关人员熟悉操作流程。
综上所述,《农田生态缓冲带建设管护技术规程》从多个角度出发,为农田生态缓冲带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详尽指导。各相关部门及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共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