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华绒螯蟹冬季暂养的场地选择、暂养设施、放养前准备、放养密度、饲养管理、病害防控及捕捞运输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中华绒螯蟹冬季暂养生产及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inter Temporary Cultivation of Eriocheir sinens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中华绒螯蟹冬季暂养技术规程(DB32/T 1018-2020)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中华绒螯蟹的冬季暂养管理,确保其健康生长和安全越冬。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1. 环境条件
标准要求暂养场地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的地方。水体溶解氧含量不得低于5mg/L,pH值应在7.0~9.0之间。这一规定是为了保证蟹类在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中生活,避免因水质问题导致的疾病或死亡。
2. 放养密度
暂养期间每平方米水面的放养数量不得超过50只成蟹。过高的密度会导致竞争加剧,影响个体发育,并可能引发疾病传播。因此合理控制放养密度对于提高存活率至关重要。
3. 饲料投喂
饲料应当新鲜且营养均衡,主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辅以植物性饵料。每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10%,并根据天气变化适当调整。此条强调了科学喂养的重要性,既要满足蟹类生长所需营养,又要防止过量投喂造成浪费及水质恶化。
4. 日常管理
包括定期检查水质状况,保持适宜温度(一般维持在4℃~10℃范围内),以及及时清除残饵和粪便等。良好的卫生条件可以有效预防病害发生,延长暂养周期。
5. 疾病防控
若发现患病个体需立即隔离治疗,并对整个池塘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建议提前接种疫苗以增强免疫力。这一步骤对于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6. 收获时机
最佳收获时间为次年春季当气温回升至15℃以上时开始捕捞。此时蟹类体质强壮,肉质鲜美,市场价值较高。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各项措施,能够显著提升中华绒螯蟹冬季暂养的成功率与经济效益。希望从业者们能充分认识到这些规定背后蕴含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