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田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的场地选择、设施准备、亲本选择与放养、繁育管理、病害防控及苗种捕捞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利用稻田进行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的生产活动。
Title:Rice Field Breed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rocambarus clarkii Fry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田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技术规程》(DB32/T 1017-2020)是江苏省针对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这项标准对稻田环境条件、苗种繁育设施、放养模式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规范稻田克氏原螯虾的苗种繁育过程,提高苗种质量和养殖效益。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点出发,对标准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一、稻田选择与准备
标准要求:
稻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地方,水源充足且无污染,pH值应在6.5至8.5之间。在放养前需清除杂草,并施足基肥,保持水深在20-30厘米。
解读:
这一部分强调了稻田基础条件的重要性。适宜的地形和良好的水源条件能够为克氏原螯虾提供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肥沃的土壤不仅有利于水稻种植,也能促进虾苗的健康发育。此外,合理的水深有助于维持适宜的水温,减少疾病发生几率。
二、苗种放养
标准要求:
每亩稻田可放养规格为20-30尾/千克的虾苗3000-5000尾。同时,在稻田四周设置防逃设施,确保虾苗不会外逃。
解读:
放养密度直接关系到虾苗的成长空间和资源分配。过高的密度会导致竞争激烈,影响个体发育;而过低则会造成资源浪费。设置防逃设施是保护投资的重要措施,避免因意外情况导致经济损失。
三、日常管理
标准要求:
定期检查水质状况,保持溶解氧不低于5毫克/升;适时调整水位,特别是在高温季节要适当加深水位以降温;合理投喂饲料,保证营养均衡。
解读:
良好的水质管理是成功养殖的关键。溶解氧不足会直接影响虾类的新陈代谢效率,从而降低成活率。随着季节变化灵活调整水位可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科学合理的投喂策略既能满足虾苗生长需求,又能控制成本,避免浪费。
四、病害防控
标准要求:
建立完善的病害监测体系,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提倡使用生物制剂而非化学药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解读:
病害防控是保障养殖成功的另一大重点。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可以在问题初期就得到处理,防止事态扩大。采用生物方法进行防治不仅效果显著,而且更加环保安全,符合现代绿色农业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稻田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技术规程》(DB32/T 1017-2020)通过对稻田条件的选择、苗种投放、日常管理和病害防控等环节的具体指导,为稻田克氏原螯虾的高效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遵循该标准的操作流程,不仅能提升养殖成功率,还能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