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田氮素面源污染防控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施肥管理措施、水分管理措施、种植模式优化及其他配套措施。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稻田氮素面源污染的防控工作。
Title:Rice Paddy Nitroge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2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田氮素面源污染防控技术规程》(DB21/T 3325-2020)是辽宁省发布的关于稻田氮素管理的重要地方标准。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析:
一、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内稻田生产过程中氮素流失导致的面源污染防控工作。其中明确了农业面源污染、氮素流失等专业术语的具体含义,为后续技术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氮肥施用原则
标准强调要根据土壤类型、水稻品种及生长阶段合理确定施肥量,提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例如,对于轻质土壤建议减少基肥比例,增加分蘖肥比例,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三、耕作制度优化
推荐采用水旱轮作或稻麦轮作模式,通过改变种植结构来降低氮素累积风险。同时要求在翻耕前灌深水浸泡田块7-10天,促进残存有机物分解和养分释放。
四、灌溉管理措施
提倡采用间歇灌溉法,在保证稻苗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无效耗水量。特别是在拔节孕穗期,应保持田间湿润状态,避免长期淹水造成反硝化作用增强。
五、生物调控手段
鼓励利用绿肥作物如紫云英作为前茬作物,或者种植覆盖作物如箭舌豌豆等来固定土壤中的游离态氮素。此外还可以引入有益微生物制剂,促进难溶性磷钾元素转化为有效形态供作物吸收。
六、监测评估体系
建立完善的田间观测点网络,定期采集土样、水样进行实验室分析,掌握不同区域氮素动态变化规律。并据此调整后续管理策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取得实效。
七、政策支持与公众参与
各级政府需加大对相关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并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到防治工作中来。同时加强科普宣传,提升农民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
以上内容仅为该标准部分内容概述,具体实施时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领会相关规定精神,共同推动稻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