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草原大数据基础数据的术语和定义、数据分类、数据内容及数据采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草原大数据的基础数据管理与应用。
Title:Grassland Big Data - Part 1: Basic Data
中国标准分类号:B5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2021.1—2020《草原大数据 第1部分 基础数据》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关于草原大数据的基础性技术规范。该标准旨在规范草原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应用的基础数据要求,为草原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数据分类与编码规则
标准中明确指出,草原大数据应按照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两大类进行分类。自然属性数据包括植被类型、土壤特性、气象条件等;社会经济属性数据则涵盖草原权属、放牧管理、生态补偿等内容。每类数据都需遵循统一的编码规则,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例如,植被类型的编码采用两位数字表示,第一位数字代表植被的主要类别(如1代表草本植物,2代表灌木),第二位数字进一步细分具体种类。
数据采集方法
在数据采集方面,标准强调了遥感技术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遥感数据作为主要来源,用于大范围快速获取草原覆盖状况及变化趋势。同时,要求定期开展地面调查验证遥感结果,特别是在植被覆盖率、生物量等关键指标上,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此外,还规定了数据采集的时间节点,比如每年春秋季各进行一次全面调查,以便捕捉不同季节草原生态的变化特征。
数据存储与共享机制
对于数据存储,标准提出了分布式数据库架构建议,要求各级草原管理部门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并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存储时需采用标准化格式,便于后续分析使用。关于数据共享,标准鼓励开放公共数据资源,但同时也设置了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防止敏感信息泄露。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使用共享数据前,均需签订数据使用协议,明确用途限制。
数据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数据质量,标准从多个环节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首先,在数据采集阶段,要求制定详细的作业指导书,对每个步骤的操作流程作出明确规定;其次,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引入质量检查程序,通过交叉验证等方式发现并修正错误;最后,在成果发布之前,还需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核确认,确保最终数据产品的可靠性。
应用场景示例
标准还列举了一些典型应用场景,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草原大数据。例如,在草原生态保护方面,可以通过分析多年累积的历史数据,识别出退化严重的区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恢复措施;在畜牧业发展领域,则可以利用实时监测到的数据优化放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对草原环境的影响。
以上就是DB15/T 2021.1—2020《草原大数据 第1部分 基础数据》中几个重要条文的具体解读,希望能为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提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