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短蛸工厂化苗种繁育的场地要求、亲本选择与培育、产卵与孵化、幼体培育、病害防治及苗种出池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短蛸工厂化苗种繁育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Factory-based Short Squid Seedling Breed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132—2020《短蛸工厂化苗种繁育技术规范》是一项山东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短蛸(也称八爪鱼)在工厂化条件下的苗种繁育工作。这项标准涵盖了从亲体选择到苗种培育的全过程,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一、亲体来源与质量要求
标准明确指出,亲体应来源于无污染海域,并且具有良好的生长发育状况。具体来说,雌性亲体体重应在500克以上,雄性亲体体重则需达到300克以上。此外,亲体必须健康无病害,体表光滑,触腕灵活。这些要求确保了亲体具备足够的繁殖能力以及较高的存活率,从而提高后代的质量。
二、养殖环境控制
对于工厂化养殖环境,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水温应维持在18℃至25℃之间,盐度保持在28‰至35‰范围内。氧气溶解度不得低于6毫克/升,pH值控制在7.8至8.4之间。光照强度建议白天为500勒克斯左右,夜间完全黑暗。通过精确调控这些参数,可以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短蛸正常生长和繁殖。
三、饵料投喂管理
合理安排饵料供给是保证短蛸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之一。幼苗阶段主要以小型甲壳类动物如糠虾作为主食,随着个体增大可逐渐增加贝类碎屑的比例。成年个体则需提供新鲜的小型鱼类或鱿鱼等高蛋白食物。每次喂食量约为体重的5%-10%,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频率。同时要注意定期清理残余饵料,避免水质恶化。
四、疾病防控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疾病发生,标准强调要做好日常卫生管理和消毒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定期更换部分养殖用水、使用紫外线杀菌灯照射池塘表面、投放适量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等方法。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隔离患病个体,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案。此外还鼓励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减少化学药物使用频率,保护生态平衡。
五、苗种收获标准
当苗种达到一定规格时即可考虑收获出售。一般而言,稚蛸长度超过2厘米即可视为合格商品苗。收获前还需进行全面体检,确认其生理状态良好后方可上市销售。收获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机械损伤,运输途中也要注意保温保湿处理,确保最终产品质量不受影响。
综上所述,《短蛸工厂化苗种繁育技术规范》通过对各个环节的技术细节作出明确规定,为实现高效稳定的短蛸苗种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本标准,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推动我国海水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