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监测方法、调查内容、数据记录与分析以及防控建议。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猕猴桃种植区域细菌性溃疡病的监测和管理。
Title:Monitoring Specification for Bacterial Canker of Kiwifruit (DB32T 3806-2020)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3806-2020《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监测规范》是江苏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监测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概念,这是由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引起的一种严重病害。了解这一定义有助于准确识别病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监测对象与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监测的对象不仅包括已经发病的果园,还应涵盖未发病但处于高风险区域的新种植园。这表明监测工作需要覆盖整个生产区域,以全面掌握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监测方法
1. 田间观察:要求定期巡查果园,注意叶片、枝干等部位是否有典型的溃疡斑点或流胶现象。
2. 实验室检测:当怀疑存在病害时,需采集样本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分离鉴定。具体操作步骤包括样品处理、培养基选择及显微镜检查等。
数据记录与报告
所有监测数据都应当详细记录,并按照统一格式填写报表。这些信息对于评估病害流行情况至关重要。此外,在发现新的疫情或者异常状况时,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预警机制
根据历史数据建立预警模型,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病害程度。一旦达到预设阈值,则启动应急预案,指导农户采取预防措施如修剪病枝、喷洒药剂等。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监测规范》从多个角度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帮助相关人员有效控制该疾病的传播,保障猕猴桃产业健康发展。